污染管理篇



污染管理_基礎知識篇
 
Q:土壤污染防治對策有那些呢?
A: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可分為事前的預防和事後的整治復育工作,然而「預防勝於治療」,有效的做好水污染、空氣污染和廢棄物的處理工作即可大量減少土壤受污染的機會。若土壤已受到污染,整治的過程中應使土壤中的污染物不活化,避免轉進入農作物或人體中,積極的進行污染土壤的復育和改良,污染區也應避免再種植作物,同時持續的進行追蹤及後續的檢驗和回收工作,並配合環保法令規範,用心保護這片我們賴以維生的土地。
 

Q:對於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是否有污染者付費的原則?
A: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整治土壤、地下水污染,對指定公告之化學物質,依其產生量及輸入量,向製造者及輸入者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而以徵收費成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其用途如下: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及地方政府辦理整治場址土壤、地下水污染範圍之調查,對環境影響之評估,土壤、地下水調查及評估計畫之審查,為減輕污染危害或避免擴大所採之應變措施,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之訂定、審查、實施、變更及監督,地下水受污染使用限制地區之公告劃定等工作支出費用。
基金涉訟之必要費用。
基金人事及行政管理費用。
其他經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核准有關土壤或地下水污染整治之費用。
 
Q:避免土壤受農藥污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A:
土壤農藥污染的防治方法有下列方式:

於農藥外包裝袋或以文書說明方式告知施灑農藥的正確方法,制定農藥在農產品中容許殘留限量,以引導合理的施用量。
制定施用各種農藥的安全間隔期,當輪作不同作物時,可解決有機氯農藥的殘留性及毒害性。
利用石灰和灌水方式提高土壤濕度及pH值,加速有機氯農藥的分解效果。
提升農藥品質與技術,研發抗病蟲害效果較佳的農藥,減少施用農藥的機會。
已受農藥污染的土壤採用客土法、翻土法及生物處理等技術進行復育工作。
 
Q:防治地下水遭受污染有何監測機制呢?
A:
相關監測井依其功能目的作區分包含下列幾項:

水質監測:對於河川、湖泊、水庫、海洋及地下水水質參數的測定,監測可採自動或連續方式進行。
地下水監測系統:為探查地下水水質或水量的變化而設置的監測系統。通常以監測水井進行監測。例如:通常要知道掩埋場的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會於掩埋場水力坡降線上游鑿一參考井,代表未受滲出水污染的地下水水質,在水力坡降線下游於不同深度至少設三口監測水井作水質採樣分析,以探查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層受滲出水影響的情況。
污染源監測井:此類監測井主要在監測某一特定或潛在污染物附近的地下水水質變化,可能因不同監測目的而有兩種性質,包括偵察與評估。前者在增加地下水污染的預警能力,後者則在已知地下水遭受污染時用以評估污染物的濃度與範圍,此類監測井多屬場置性監測井。
查證監測井:此類監測井通常是為了已發生實際問題的污染案件而設置,目的在收集證據確認污染來源以協助解決污染糾紛,通常此類監測井具有法令強制效益,監測井設置品質要求較高。
 
Q:如何保護地下水不受污染呢?
A:
保護地下水人人有責,天然的資源需要大家的愛惜與維護,保護地下水的方法如下:

研訂並落實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法規。
確切調查地下水補注及抽取量。
嚴密監測全省各地區地下水水質。
嚴格監督工業廢水處理及排放設施的操作與改善。
全面興建都市衛生下水道系統與污水處理廠。
控制使用毒害性農藥及加強畜牧養殖業廢水處理。
毒害性工業廢棄物、垃圾掩埋及地下貯油設施的改善。
遵守法令量入為出,節約使用地下水。
人人守法、人人關心,不要任意傾倒廢棄物與垃圾。
 
Q:要如何防止土壤與地下水遭受污染呢?
A:
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都是直接與污染物接觸造成,故污染預防最重要的觀念就是確實做好防漏工作,將污染物與土壤及地下水完全隔離,就可以有效防止污染。以下建議供參考:

廠房地坪隔離措施:
由於水泥鋪面時間久了均會產生龜裂,污染物即可能透過裂縫傳輸污染土壤與地下水,故針對具污染風險之製程區、產品、原料堆置區、廢棄物儲存區及油槽區等,建議地坪無縫塗佈抗壓耐酸鹼腐蝕的環氧樹脂。
製程設備隔離措施:
由於製程設備為最常見污染來源,故針對設備底部設置收集盆,除可形成二次阻隔降低風險外,透過目視積水等狀況有利於察覺洩漏情形,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水溝洩漏隔離措施:
磚造排水溝容易產生裂縫,製程廢水等污染物或原物料洩漏直接流入水溝,也是常見土壤與地下水污染主因。可採用金屬溝槽,或塗佈環氧樹脂改善。如工廠內有廢水收集儲坑時,建議除採用金屬槽外,外層再加設環氧樹脂塗佈之水泥槽為第二阻隔層。
暗管改明管:
地下暗管容易受腐蝕或地震等因素導致洩漏,且不宜察覺,故改用明管傳輸原物料或廢水可以有效察覺洩漏情形,亦有利於定期檢修。
裸露地表不要堆置:
為了一時之便,將原物料、產品甚至廢棄物直接堆置於工廠內之裸露地面或綠地,因此造成土壤與地下水污染者亦屢見不鮮,故須注意千萬不可隨意堆置。
除了前述隔離措施外,平日巡檢與防漏維護也十分重要,才可有效防止污染。
 

Q:已經發生污染了,要如何防止污染擴散呢?
A:
防止污染擴散主要觀念為"止漏"與"防堵",以下建議供參考:

污染源止漏工作:
發現污染之首要工作為關閉污染源,將目視發現之污染物移除,並針對洩漏點進行封閉止漏工作。污染區應盡量維持淨空,避免堆放其他物質。
污染防堵措施:
重金屬污染者,因重金屬在酸性環境易溶出擴散,故避免酸雨、酸液等接觸即可有效防止污染擴散,一般而言不易擴散至廠外。
有機物污染物則易隨地下水擴散,必須實施防堵措施。由於污染防堵措施需包含地質研判及地下水流向分析,故不建議非專業人員貿然實施,例如在地下水上游區圍堵方向錯誤導致無效,甚至貿然設井注入藥劑,反可能因設計不良而造成污染擴散。
於廠房邊界或污染點中心設立抽水井,或直接以鋼板樁等隔離屏障方式雖屬常見之防堵措施,但因污染物DNAPL與LNAPL傳輸特性不同,並非一體完全適用,建議委託專業人員實施。
通報環保局:
發現污染立即通報環保局才是最佳方案,環保局人員到場可即時提供協助,如尚屬早期污染時,配合環保局緊急應變措施即可快速解決,不至於污染嚴重到公告為控制或整治場址,如病急亂投醫,委託不肖廠商可能因此造成污染擴大,得不償失。
參考資料來源:環保署及土污基管會網站

快速連結